美学 Wiki
敏感內容提醒 ⚠️
本文可能引起讀者不適。
原因: 此頁面包含着人格分裂/現實感喪失/人格解體等相關內容。



怪核為一種超現實主義美學,通常以業餘、非專業或低質量攝影,或是為傳達混亂感、彷徨感、恐懼感、陌生感、懷舊感或追憶感[1]而被編輯或構造的圖像為中心。

視覺上,其與90年代末到2000年代中期時期的互聯網上流傳圖片較為相像。歸類於怪核的圖片通常飽含着非專業編輯,原始數碼圖形,低保真攝影以及壓縮圖像等元素。

主題方面,怪核通常會傳達恐懼感,其通常是由低質量圖像與對當前所處境遇以及圖片顯示信息的背景的信息匱乏所導致的。這並不意味着怪核深深植根於恐懼,相反,恐懼感僅是將觀看者置於陌生環境或模糊背景而產生的副作用,是完全主觀性的想法,其取決於觀看者本身經歷與編輯者所編輯的內容。怪核所帶給人的感覺因人而異,某些人可能會認為怪核是恐懼與不吉利的象徵,而另些人則可能會對此產生一種舒適感與懷舊感。

視覺

非專業的、不清晰的或低保真的攝影是怪核中最常見的元素之一。怪核中通常會出現閾限空間,即一種怪核常常依賴且與其有很強聯繫的美學,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怪核必須以閾限空間為主體。怪核圖像的虛擬元素(不一定是)通常以普通文本的形式出現,其會提供不完整或割裂的信息,從而讓觀看者對此產生疑問,並對此些信息提出自己的解釋(文本並不是怪核的必要部分)。

優良的怪核圖像不必同時包含虛擬元素和現實元素。怪核類圖像可能完全由虛擬元素構成,且本身也可歸類為虛擬圖像。業餘和低質量攝影等元素亦是如此。但無論怪核類圖片的製作方式如何,其都旨在讓觀看者置於陌生、困惑和偶爾有些敵意的環境之中。

起源

當前,怪核的確切起源未知,起源時間可能會追溯至2010年之前,即21世紀初期。最早的可確定的關於怪核的編輯是在2017年,但仍然可能有更加古早的編輯尚未被發現。此類圖像在20世紀末期就已經出現,並延續至今,現在許多人將這種圖像稱作"怪核"。

一位名為「DavidCrypt」的YouTuber上傳視頻以講述怪核美學後,怪核就慢慢地流行起來。目前,雖然有很多受歡迎的怪核創作者,但大多分佈在Tumblr上,導致較受歡迎的作品的起源已難追尋。

音樂

創作者

  • pilotredsun
  • Aphex Twin
  • Cyriak
  • Boards of Canada
  • 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
  • VLIF

原聲音樂

  • Soup 0.9 OST
  • Yume Nikki OST
  • Earthbound OST
  • Half-Life and Portal series OSTs
  • Petscop OST
  • Answered Prayers OST
  • OFF OST
  • Boisvert OST
  • Blackspace OST (OMORI)
  • .flow OST
  • GARAGE: Bad Dream Adventure OST
  • Eastern Mind OST
  • Rain World OST
  • Space Funeral OST
  • Limbo OST
  • Yume 2kki OST
  • Cow Game OST

遊戲

  • Soup 0.9 (2007)
  • Yume Nikki (2004)
  • Yume 2kki (2007)
  • .flow (2009)
  • LSD Dream Emulator (1998)
  • Roly-Polys no Nanakorobi Yaoki (1997)
  • Eastern Mind (1994)
  • The Museum of Anything Goes (1995)
  • Cow Game (2022)

了解渠道

互聯網上有很多可以了解怪核的社區:

包含怪核內容的博客

YouTube 頻道

畫廊

(注意:正在添加作品中......)

  1. 原文為Anemoia,"Anemoia" : a nostalgia for a time you've never known,即對一段從未知曉時光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