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核(Anoncore)是一种与匿名相关的美学,通常将黑条放在人的眼睛前或者将面部模糊化以保护个人身份。
历史与起源[ | ]
匿名核出现之前[ | ]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视和其他媒体都在采用匿名或掩盖面部的方法,一直从80年代延续至今。这些方法确保了个人身份受到保护,免受损害以及追查。
2020年代,匿名核的发展受到媒体的[1]取消文化、网络宣泄、阴谋论文化和审查制度的影响。
概念与视觉[ | ]
匿名核以匿名概念为中心。匿名表现为通过模糊,像素化,或完全涂黑的方式掩盖自己或他人的面部,也适用于用黑条或任何其他物品部分遮挡嘴巴或眼睛的情形。该举措保护用户的个人身份,让用户无法被追查到,避免了冲突,并让可能引发尴尬的情绪崩溃、创伤以及宣泄内容避免被展示。不过有时用标签遮挡住眼睛也被视为匿名核。
匿名是争议最少,也最吸引人/受青睐的审查机制。匿名出现在所有的社交媒体上并受互联网年轻人影响,他们用匿名创作艺术,在网上保护自己。
使用匿名核的方法以及途经的案例:
- 取消文化
- 宣泄
- 阴谋论
- 数十亿人的信息保护
- YouTube缩略图(封面)
- 电视审查
- 标题党的伎俩
- 吸引关注的内容
媒体[ | ]
Wikipedia和TV Tropes[ | ]
电影[ | ]
艺术家[ | ]
其他作品[ | ]
- Google Street View
- Informer (VICE 网络连续剧)
画廊[ | ]
资料[ | ]
- https://www.vidlii.com/watch?v=jAm7tIZPWSe - AI Becomes What We Feared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z4y1n7sf/-【Anoncore】无核:源于匿名的诡异美学
- ↑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或称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亦译呛声文化),是一种社群抵制行为,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放逐形式,目的在于意图用举报某人或某节目的内容不符合自己认同的政治正确,发动舆论讨伐将其驱逐出其所属的社交圈或专业领域交流之线上活动、社群媒体或是现实中的活动,使之失去原有社会关系平台的公开支持(即“平台驱逐”)而无法继续存在,最终“被取消”(cance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