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核(Anoncore)是一種與匿名相關的美學,通常將黑條放在人的眼睛前或者將面部模糊化以保護個人身份。
歷史與起源[ | ]
匿名核出現之前[ | ]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電視和其他媒體都在採用匿名或掩蓋面部的方法,一直從80年代延續至今。這些方法確保了個人身份受到保護,免受損害以及追查。
2020年代,匿名核的發展受到媒體的[1]取消文化、網絡宣洩、陰謀論文化和審查制度的影響。
概念與視覺[ | ]
匿名核以匿名概念為中心。匿名表現為通過模糊,像素化,或完全塗黑的方式掩蓋自己或他人的面部,也適用於用黑條或任何其他物品部分遮擋嘴巴或眼睛的情形。該舉措保護用戶的個人身份,讓用戶無法被追查到,避免了衝突,並讓可能引發尷尬的情緒崩潰、創傷以及宣洩內容避免被展示。不過有時用標籤遮擋住眼睛也被視為匿名核。
匿名是爭議最少,也最吸引人/受青睞的審查機制。匿名出現在所有的社交媒體上並受互聯網年輕人影響,他們用匿名創作藝術,在網上保護自己。
使用匿名核的方法以及途經的案例:
- 取消文化
- 宣洩
- 陰謀論
- 數十億人的信息保護
- YouTube縮略圖(封面)
- 電視審查
- 標題黨的伎倆
- 吸引關注的內容
媒體[ | ]
Wikipedia和TV Tropes[ | ]
電影[ | ]
藝術家[ | ]
其他作品[ | ]
- Google Street View
- Informer (VICE 網絡連續劇)
畫廊[ | ]
資料[ | ]
- https://www.vidlii.com/watch?v=jAm7tIZPWSe - AI Becomes What We Feared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z4y1n7sf/-【Anoncore】無核:源於匿名的詭異美學
- ↑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或稱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亦譯嗆聲文化),是一種社群抵制行為,為網絡時代的一种放逐形式,目的在於意圖用舉報某人或某節目的內容不符合自己認同的政治正確,發動輿論討伐將其驅逐出其所屬的社交圈或專業領域交流之線上活動、社群媒體或是現實中的活動,使之失去原有社會關係平台的公開支持(即「平台驅逐」)而無法繼續存在,最終「被取消」(cancelled)